細膩的拍攝手法
雖無高低起伏的衝突劇情
卻也沒淪為流水帳
流暢的經歷了班傑明與戴絲的一生
演員說服力很高
無論是妝髮與演技
都值得肯定
凱特布蘭琪總能將刻意的英語發音
變成迷人的電影語言
布萊德彼特的演技不像長相般弱智
有一定的功力
尤其是從混濁的眼神變成炯炯發亮的湛藍眼珠
那一刻多少女孩為之驚豔
雖然對於他的年輕化
心中總存在著預設
雖不驚艷 但在心中也是激起一絲漣漪
看戲的樂趣也在於此
這部戲不是看爽度
而是雋永度
雖無法畫面記憶深刻
但是題材獨特之處 實在有一定位置
一部電影的好
就是在看它細膩度有無恰到好處
在電影裡如同一把把鑰匙
藉由小細節牽動整體的劇情
這部戲就是以男女主角外觀細膩的變化
來牽動並影響兩人的關係
因為是主題所環繞
從這裡觀看起
其實就忽略了除了外部還有其他豐富的情感層面
畫面與台詞的啟發性也不夠深刻
太過於順暢的畫面
會變得無記憶性
那份感動只停留在你走出電影院 丟掉手中爆米花的前一秒
回到家睡個覺 只剩昨天看過一部頗不錯的片
記憶中只剩粗略的劇情內容
說出來的感覺也被制式化
充滿人生啟發的話題與對白是每部電影都易於掌握
但是一定要配上一個相輔相成的畫面
那麼這部電影的意涵就會影響深遠
與觀眾形成共鳴
他在跟別人介紹時
就能藉由電影劇情
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對電影的觀感
而不是網路的評價如何
而是這部電影是否已對你思考模式與生活態度產生影響
或是你的某一個畫面一句台詞永遠記牢
可以隨時不用大腦就能輕易說出 並融會貫通
那部電影對你而言就是一部成功的電影
當然是瑕不掩瑜
一個人生詮釋的如此完整
看玩爽度與雋永度皆為中上
評分 79分
2009年2月13日 星期五
2009年2月6日 星期五
do nothing
第三代旅遊進化論 慢遊
更新日期:2007-07-12
記者:作者 王一芝
國人旅遊已從第一代趕景點,走到第二代的深度旅遊,並朝向第三代無所事事的
慢遊邁進。
旅遊觀念改變〉走太快,靈魂會跟不上身體;不再趕景點,從移動旅遊變成不動
旅遊;自主性高不盲從,自助旅遊成為趨勢。
旅遊更進化〉住宿餐飲,是旅遊新風景;採BMW式交通工具,坐公車、搭地鐵,
再加上步行;定點旅遊,居住旅遊過當地生活;主題式旅遊,跟著專家出遊玩出
深度。
旅遊心靈雞湯〉過去是觀光,現在慢遊是觀己;內心的里程數,才是真正的旅行;
想心靈養生?旅遊就樂於無所事事。
針對國人旅遊進化趨勢,《遠見》進行旅遊大調查,結果發現,一年國內外旅遊
商機年產值3402億,27.3%的人想環遊世界、47%的人最想參加美食主題旅
行……。
5月底,身兼旅遊節目主持人、旅遊美食作家,以及資深領隊的比利,應加拿大
卑斯省旅遊局邀請,和多位旅行社的高層主管,遠赴溫哥華島參加慢遊體驗團。
翻開行程表,主辦單位並沒有安排什麼特別活動,甚至還有兩個下午,就是在海
邊或樹林裡散步,這對一向提倡「旅遊目的論」的比利,非常焦慮。
一直以來,比利會把每次旅行的目的弄清楚,達到設定目標才肯回來。也因為如
此,幾乎採自助旅行的他,每到一個城市,總是從早到晚填滿行程,還曾在倫敦
一天趕了五場戲。比利決定,帶本小說,買一堆雜誌,帶去加拿大消磨那兩個下
午。試著慢下來以後,他發現,那兩個下午一點也不難過,從來不覺得自己浪漫
的他,竟然初次聞到海的味道、春天的味道,比利說,帶在身上的小說,一頁都
沒翻開過。
你也曾經要超完美旅行?
剛從不丹回來的旅遊美食作家葉怡蘭,也意識到,她的旅遊速度跟心態都開始變
慢。過去葉怡蘭的旅行很忙碌。每抵達一個城市,她會馬不停蹄地走和看,恨不
得把所有經典景色囊括進行程裡,也不再重訪去過的國家。她的名言是,「人生
最重要的事,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體驗多少。」
當旅遊成為工作之後,她有非吃到不可的餐廳,一定要看到的風景,和不能沒拍
到的照片,她自己稱之為「超完美旅行」。在心力交瘁的同時,葉怡蘭開始問自
己,旅行真的要「最好」嗎?可不可以「夠好」就好?這一次不丹之行,她成為
一個緩慢的旅行者,坐在一座海拔2000公尺的山谷前,悠閒地讀一整天的書,
靜靜看著沒電可用的人民,到寺廟朝拜後,一家人拿著只有辣椒炒肉的便當,隨
地坐下來野餐。葉怡蘭突然領略到,原來對體驗的貪婪,也是一種負擔,還不如
慢下來,什麼都不想,悠閒地旅行。就像是去年提倡的新生活運動,吃飯要「慢
食」,生活要「慢活」,現在,連旅遊也要慢慢來。
新旅遊改觀念 走太快,靈魂會跟不上身體
在台灣,已經開始有人像比利、葉怡蘭一樣,親身體會到慢遊的美好,進而改變
自己的旅遊方式。他們不再追逐一個又一個的明星景點,而是放慢腳步,自在地
欣賞沿途的山光水色,享受與當地人互動的樂趣,亦或是什麼都不做,就是閒晃。
如同台中新社鄉「薰衣草森林」民宿裡的一塊指示標誌所寫,「走太快,靈魂會
跟不上身體。」
節奏/不再趕場,不再湊熱鬧
「慢遊」這種對台灣人還算新鮮的旅遊方式,歐美人早在20年前,就已經開始,
而且預期未來還會繼續風行。5月的《Newsweek》就以慢遊為封面,報導2007
年的全球旅遊趨勢。報導中指出,十天遊覽十個城市的走馬看花行程,已經落伍,
很多西方人不想度假時還要趕場,不願爭相趕往熱門觀光景點湊熱鬧,他們利用
長時間的出遊,融入當地人生活,不買土產,少拍照片,只想帶屬於自己的故事
回家。
慢遊另一個目的,則是為了響應環保。他們不搭飛機,回歸到坐火車、騎單車,
甚至是徒步走路,享受在過程中悠閒欣賞美景的樂趣,「我不想錯過周圍的小事
物,」一位力行慢遊哲學的英國人,接受《Newsweek》採訪時指出。
事實上,世界各國的旅遊局,已逐漸意識到慢遊的趨勢及商機,就連香港都在兩
年前,以「羅曼蒂克旅遊」為名,招攬世界各國旅者,放慢腳步,好好欣賞香港。
觀念/從移動旅遊變不動旅遊
現在這股慢遊風,已經流行到了台灣。
以前家裡開旅行社、擁有28年旅遊業經驗的雄獅旅遊策略行銷副總黃信川,感
受最深刻。他記得,20幾年前最流行的團體旅遊行程若非「馬星菲泰港12日遊」,
就是「歐洲32日遊」,每天都在拿行李、check-in,扣掉坐飛機時間,平均一
個城市停留不到兩天。
30年前曾在歐洲擔任台灣領隊的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也說,當時台灣人到歐洲
旅遊的心態,就和現在來台灣的大陸人一樣,他們認為只來這麼一次,一定要走
遍每個城市,而且是快速地走、拚命地趕路,根本慢不下來。這是嚴長壽口中所
謂「第一代觀光客」。他認為台灣目前已明確走到深度旅遊的「第二代觀光客」
階段,而且朝著無所事事慢遊的「第三代觀光客」邁進。
從交通部觀光局的官方數據看來,近五年國人出國的平均停留夜天數,雖然沒有
明顯增加,但是鳳凰旅遊董事長張金明解釋,同樣十天,過去是到十個城市,現
在卻傾向停留在一個國家或城市,旅遊方式正從「移動」變成「不動」。「可以
確定的是,目前定點、深入的旅遊產品愈來愈多,已成為市場主流,」張金明說。
自主性/不盲從,自助成趨勢
隨著國人語言能力提高、視野愈開闊,台灣人的旅遊自主性也愈來愈強。根據觀
光局統計,台灣人出國方式的團體、個別比例,已從十年前的6比4,演變為前
年的3.5比6.5,不可否認,自助行才是未來趨勢。
「以前行程排得滿滿,客人誇專業,現在行程排太滿,沒有自由時間,反而會被
客訴,」黃信川說。
現在的台灣旅者,似乎更清楚自己想從旅程中獲得什麼,不再盲從,「每一個人
的『我』開始在旅行中出現,」葉怡蘭說。
負責東北亞線的雄獅旅遊總管理處協理兼發言人林承曄舉例,6月初,他帶團到
日本仙台打高爾夫球,本想好心安排團員們到必去的「仙台三景」參觀,沒想到
卻惹得他們不開心。
這群從沒到過仙台的團員們說,「我們只想換一個地方、心境打球,如果要看景
點,還不如多看一個球場。」除此之外,台灣旅人也不再奢望看盡全世界,反而
渴望造訪同樣的地方。
雄獅旅遊的調查顯示,約有四成都會人會舊地重遊。葉怡蘭說,每次造訪的體驗
不會一樣,再加上去了那個地方,並不代表真正去過,「我們在台灣住那麼久,
誰能說他完全瞭解台灣?」「台灣人這幾年在旅遊上的進步是,選地點比較世故,
看事物比較深刻,」作家舒國治觀察。
新旅遊更進化 住宿餐飲,是旅遊新風景
不同於西方國家的全民慢遊風,台灣剛萌芽的慢遊者,多為旅行經驗豐富的中產
及高薪階級,他們正以各種不同型態展現慢遊概念。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BMW」法國深度旅遊。
別懷疑,這可不是搭乘BMW名車遊法國,而是瘋馬旅行社專業經理、法國通曾一
純三年前的創意。
BMW式/公車+地鐵+步行
為了突破帶團遊法國的困境,她想出了帶團員搭公車(Bus)、地鐵(Metro),
再加步行(Walk)的創新方式,暢遊兩條巴黎文化路線,貼近當地人真正的生活。
沒想到,曾一純這個方案推出不到半個月就成團,之後更是團團爆滿。
BMW這種既環保,又悠閒的新興旅遊方式,慢慢地也變成台灣慢遊者的最高指導
原則,後來還衍生出各種不同「變形BMW」,例如像腳踏車(Bicycle)、摩托
車(Motocycle)等。而過去總是擔任旅遊配角的旅行元素,也成為主角。
舉例來說,過去供旅人歇息睡覺的旅館,已成為旅行目的地,像到杜拜住帆船飯店。或者原本載送客人,現
在也是旅遊重點,像是東方特快車、青藏鐵路、瑪麗皇后號郵輪等。
定點式/居住旅遊過當地生活
也有很多中產階級,選擇到國內低密度、慢速度的非觀光區進行慢遊。
悠活麗緻度假村董事長曾忠信就是看準定點慢遊趨勢,去年在離台北六個半小時
車程的偏僻小村落旭海,蓋了住一晚動輒上萬元的牡丹灣。
據說,一位科技業大老闆帶著孩子千里迢迢入住,尚未抵達時,已經安排好到海
生館、墾丁夜市……等景點。一到門口,大家全數投票通過不走了,
四天三夜的行程,就留在牡丹灣,騎車到海邊撿石頭,欣賞那一片連著海的旭海大草原,
亦或是清晨4點半看日出,再回到牡丹灣泡溫泉。
12年前回鄉在金瓜石經營「雲山水」民宿,也是台灣鄉村民宿發展協會理事長
的吳乾正觀察,以往的民宿客人白天老是跑得不見人影,現在卻會以民宿為中
心,在附近或乾脆待在民宿,恣意享受。「這一、兩年客人玩的速度愈來愈慢,
時間愈來愈長,」吳乾正說。
出遊時間加長不稀奇,有的台灣慢遊者更進一步住下來,擁有第二個家。
像是《東京生活遊戲中》作者Milly,連續前往日本超過25次後,為了能以東
京的心情看櫻花盛開,Milly住了下來,本來只住一年,櫻花開完,她又想再看
於是又住到第二年。甚至有旅行社推出在「家」旅遊,在峇里島租下一整
棟的villa,能讓客人短期住下來,不被打擾,配有司機、廚師、管家,
讓客人就如同置身於自己的豪宅。
主題式/跟專家出遊玩深度
被視為從深度旅遊過度到慢遊的主題旅遊,可說是台灣目前最紅的旅遊方式。
從三年前時報旅行社常務董事林婉美大膽提出的「玩家帶路」創意,找來資深國
際領隊,打出名人牌之後,這樣主題明確的旅行團,已經成為各大旅行社的必備
商品,甚至連學學文創旅行研究室都如法炮製,找來「行程導演」教消費者玩出
興味。
只要願意,可以跟美學大師蔣勳到歐洲,隨李清志飛到日本看安藤忠雄的建築,
跟胡天蘭到香江品美食,跟卡神到紐約幫王建民加油。
16年前就曾協助雲門舞集規劃峇里島文化之旅的比利觀察,「文化旅遊已經走
到顛峰,未來一、兩年,以生態為主題的旅遊將愈來愈受重視。」
很明顯地,旅遊是台灣社會的新明星產業。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1979年開放觀光後,從1980年約有48萬5000人次出
國,到去年的867萬人次,26年間增加了近20倍。
皇冠文化出版社總編輯盧春旭指出,現在台灣旅遊書市場,已邁入繽紛多彩的成
熟期。台灣雅虎奇摩關鍵字搜尋調查也顯示,前兩年高達六成都是與旅遊相關的字詞,
而三、兩好友坐下來,不是談美食,就是談旅遊。
新旅遊是心靈雞湯 過去是觀光,現在慢遊是觀己
旅遊需求之所以這麼大,導因於現代人面對現實挫折而產生的渴望。
在倫敦住了五年的旅遊美食作家韓良露分析,愈工業化的國家,愈需藉旅行來填
補心靈的空虛,像英國,就是旅行最盛行的國家,「當台灣有那麼多人嚮往旅行,
表示我們對生活不夠滿意。」
但是,偶爾的遁逃似乎不夠,現代人必須在旅途中面對自己,或是和當地進行對
話,才能開放身心靈,重新獲得新生,而慢遊就是唯一途徑。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指出,慢遊是一種相對於現實的快、不確定而產
生的反思,屬於安靜和內省的穩定性旅遊。
「慢遊之所以變得那麼重要,是因為我們現實生活愈來愈沒有緩慢的元素,才要
從旅行當中追求,」韓良露說。
但是慢遊到底該具備哪些元素呢?
慢遊不能趕,而是要讓心靜下來,感受到、看到、聞到及聽得到事物。
慢遊也不只是慢,而且要透過旅行來改造生命。作家王文華認為,慢遊並非單純
指速度快或慢,而是在旅途中,感受到多少的自己,「過去是觀光,慢遊是觀己,」
他貼切形容。對他而言,旅行是重新和自己連線的方式。
如果在旅途中,只收攬外界美景,卻無法和內在產生連線,根本不算旅行。
快,最大的缺點是,讓人變成機器,不再思考與感受,而慢遊就是藉由環境刺激
和緩慢步調,尋回一個人最基本、最可貴的思考和感受能力。
內心的里程數,你累積多遠?
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從年輕歲月起,就獨自一人旅行歐洲,他正是最會在慢遊旅
途中觀己的典範。安藤本來是位拳擊手,在1965年一次尋找科比意之旅,感受
到建築的魅力,從此立志做建築師。「多數人去歐洲,頂多拍拍建築和教堂,就
沒下文,但安藤拍的是他的內心,回來才決定改變人生,」王文華說。
正如同作家李欣頻所說,「內在走了多遠,才是旅行真正的里程數。」
劉維公期待,一旦愈來愈多人從事慢遊,台灣將邁入另一種生活風格的社會,「因
為他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戴著眼鏡、外表斯文,談起旅行卻眉飛色舞的《TVBS周刊》發行人兼總編輯邱
一新說,慢遊就是在尋找故事。 他記得,當他到南極參觀企鵝棲息地時,無意踢到一顆石子,滾到一隻企鵝旁邊, 企鵝不但沒受到驚嚇,還搖頭晃腦起來,隨行科學家笑著解釋說,企鵝在跟他示愛,他才知道,企鵝有啣石丟情人的習慣。又如,拜訪南極的中國長城科學研究站,科學家請他喝龍井茶時,告訴他,如果鑿100公尺深的冰取水,約是1000年前的冰雪,邱一新當時又驚又喜,因為他喝進口裡的,有可能是幾世紀前降下的冰雪。「如果我只是快速瀏覽過冰天雪地的南極,網路上到處都是,又何必跑那麼遠?」
邱一新生龍活虎地說著。
想心靈養生?就do nothing
慢遊的最高境界要屬「無所事事」。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最新出版的《旅行與人生
的奧義》就提及,旅行最美妙的,不在去什麼名勝古蹟,或訂很緊湊的計畫,反
而在於能有一段「漂泊的時間」,能隨心所欲到處走走,或花大半天無所事事地
發呆。不只他,嚴長壽和曾忠信同時間也提出「go there to do nothing」「do nothing」,
他們講的都是同一件事,也就是旅遊無所謂目的,隨性、不受約束,不用非做些
什麼不可。
「你去玩,為什麼要做很多事?做你自己就好,」曾忠信理所當然地說。
王文華將這種旅途中的無所事事,稱之為「心靈的禁食」。現代人注重養生,不太吃大魚大肉,但心靈卻仍充斥大魚大肉,比如野心、夢想、
煩躁亦或是愛情,如果在旅途中也能獲得心靈禁食,不也是一種改善自己的方式。
「有時候要得到成功和快樂,真的不在拚命做了什麼,而在於勇敢不做什麼。」
王文華在〈發呆亭〉一文這樣寫道。
要出發了嗎?選個主題就上路不同於壯遊是一輩子頂多一、二次的大旅行,純粹
為了體會、感受及更清楚看見自己的慢遊,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而且天天都可以慢遊。
邱一新建議,想要慢遊的人,不妨以美食主題入門,規劃一個尋找食材之旅,讓
自己逐漸產生緩慢的旅遊,例如找白松露,起碼就要耗費一整天,「在台灣,大
家對吃的東西,比較願意花時間慢下來等。」
他認為,人生要富貴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拚命賺錢,二是減少需求。慢遊亦是如
此,不要太貪心,每一次只到一個地方,做一件事,或根本不做事都好。
閱讀旅行,是慢遊具體實踐方式之一,閱讀產生思考,自然會反映在旅途上,不
會只有走馬看花,但是不要光看指南,那些四、五顆星的餐廳、旅館或景點,總
會讓人無法抗拒,徒增緊張困擾。不過,邱一新不鼓勵太年輕的人、或從來沒旅行過的人進行慢遊,因為他們的好奇心不可能剎那被滿足,還不如先以廣度為基礎,再做深度慢遊。
但如果旅行的心理年齡很早,旅行經驗很豐富,別再考慮了,就在夏天來一趟放
鬆身心靈的慢遊吧!
更新日期:2007-07-12
記者:作者 王一芝
國人旅遊已從第一代趕景點,走到第二代的深度旅遊,並朝向第三代無所事事的
慢遊邁進。
旅遊觀念改變〉走太快,靈魂會跟不上身體;不再趕景點,從移動旅遊變成不動
旅遊;自主性高不盲從,自助旅遊成為趨勢。
旅遊更進化〉住宿餐飲,是旅遊新風景;採BMW式交通工具,坐公車、搭地鐵,
再加上步行;定點旅遊,居住旅遊過當地生活;主題式旅遊,跟著專家出遊玩出
深度。
旅遊心靈雞湯〉過去是觀光,現在慢遊是觀己;內心的里程數,才是真正的旅行;
想心靈養生?旅遊就樂於無所事事。
針對國人旅遊進化趨勢,《遠見》進行旅遊大調查,結果發現,一年國內外旅遊
商機年產值3402億,27.3%的人想環遊世界、47%的人最想參加美食主題旅
行……。
5月底,身兼旅遊節目主持人、旅遊美食作家,以及資深領隊的比利,應加拿大
卑斯省旅遊局邀請,和多位旅行社的高層主管,遠赴溫哥華島參加慢遊體驗團。
翻開行程表,主辦單位並沒有安排什麼特別活動,甚至還有兩個下午,就是在海
邊或樹林裡散步,這對一向提倡「旅遊目的論」的比利,非常焦慮。
一直以來,比利會把每次旅行的目的弄清楚,達到設定目標才肯回來。也因為如
此,幾乎採自助旅行的他,每到一個城市,總是從早到晚填滿行程,還曾在倫敦
一天趕了五場戲。比利決定,帶本小說,買一堆雜誌,帶去加拿大消磨那兩個下
午。試著慢下來以後,他發現,那兩個下午一點也不難過,從來不覺得自己浪漫
的他,竟然初次聞到海的味道、春天的味道,比利說,帶在身上的小說,一頁都
沒翻開過。
你也曾經要超完美旅行?
剛從不丹回來的旅遊美食作家葉怡蘭,也意識到,她的旅遊速度跟心態都開始變
慢。過去葉怡蘭的旅行很忙碌。每抵達一個城市,她會馬不停蹄地走和看,恨不
得把所有經典景色囊括進行程裡,也不再重訪去過的國家。她的名言是,「人生
最重要的事,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體驗多少。」
當旅遊成為工作之後,她有非吃到不可的餐廳,一定要看到的風景,和不能沒拍
到的照片,她自己稱之為「超完美旅行」。在心力交瘁的同時,葉怡蘭開始問自
己,旅行真的要「最好」嗎?可不可以「夠好」就好?這一次不丹之行,她成為
一個緩慢的旅行者,坐在一座海拔2000公尺的山谷前,悠閒地讀一整天的書,
靜靜看著沒電可用的人民,到寺廟朝拜後,一家人拿著只有辣椒炒肉的便當,隨
地坐下來野餐。葉怡蘭突然領略到,原來對體驗的貪婪,也是一種負擔,還不如
慢下來,什麼都不想,悠閒地旅行。就像是去年提倡的新生活運動,吃飯要「慢
食」,生活要「慢活」,現在,連旅遊也要慢慢來。
新旅遊改觀念 走太快,靈魂會跟不上身體
在台灣,已經開始有人像比利、葉怡蘭一樣,親身體會到慢遊的美好,進而改變
自己的旅遊方式。他們不再追逐一個又一個的明星景點,而是放慢腳步,自在地
欣賞沿途的山光水色,享受與當地人互動的樂趣,亦或是什麼都不做,就是閒晃。
如同台中新社鄉「薰衣草森林」民宿裡的一塊指示標誌所寫,「走太快,靈魂會
跟不上身體。」
節奏/不再趕場,不再湊熱鬧
「慢遊」這種對台灣人還算新鮮的旅遊方式,歐美人早在20年前,就已經開始,
而且預期未來還會繼續風行。5月的《Newsweek》就以慢遊為封面,報導2007
年的全球旅遊趨勢。報導中指出,十天遊覽十個城市的走馬看花行程,已經落伍,
很多西方人不想度假時還要趕場,不願爭相趕往熱門觀光景點湊熱鬧,他們利用
長時間的出遊,融入當地人生活,不買土產,少拍照片,只想帶屬於自己的故事
回家。
慢遊另一個目的,則是為了響應環保。他們不搭飛機,回歸到坐火車、騎單車,
甚至是徒步走路,享受在過程中悠閒欣賞美景的樂趣,「我不想錯過周圍的小事
物,」一位力行慢遊哲學的英國人,接受《Newsweek》採訪時指出。
事實上,世界各國的旅遊局,已逐漸意識到慢遊的趨勢及商機,就連香港都在兩
年前,以「羅曼蒂克旅遊」為名,招攬世界各國旅者,放慢腳步,好好欣賞香港。
觀念/從移動旅遊變不動旅遊
現在這股慢遊風,已經流行到了台灣。
以前家裡開旅行社、擁有28年旅遊業經驗的雄獅旅遊策略行銷副總黃信川,感
受最深刻。他記得,20幾年前最流行的團體旅遊行程若非「馬星菲泰港12日遊」,
就是「歐洲32日遊」,每天都在拿行李、check-in,扣掉坐飛機時間,平均一
個城市停留不到兩天。
30年前曾在歐洲擔任台灣領隊的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也說,當時台灣人到歐洲
旅遊的心態,就和現在來台灣的大陸人一樣,他們認為只來這麼一次,一定要走
遍每個城市,而且是快速地走、拚命地趕路,根本慢不下來。這是嚴長壽口中所
謂「第一代觀光客」。他認為台灣目前已明確走到深度旅遊的「第二代觀光客」
階段,而且朝著無所事事慢遊的「第三代觀光客」邁進。
從交通部觀光局的官方數據看來,近五年國人出國的平均停留夜天數,雖然沒有
明顯增加,但是鳳凰旅遊董事長張金明解釋,同樣十天,過去是到十個城市,現
在卻傾向停留在一個國家或城市,旅遊方式正從「移動」變成「不動」。「可以
確定的是,目前定點、深入的旅遊產品愈來愈多,已成為市場主流,」張金明說。
自主性/不盲從,自助成趨勢
隨著國人語言能力提高、視野愈開闊,台灣人的旅遊自主性也愈來愈強。根據觀
光局統計,台灣人出國方式的團體、個別比例,已從十年前的6比4,演變為前
年的3.5比6.5,不可否認,自助行才是未來趨勢。
「以前行程排得滿滿,客人誇專業,現在行程排太滿,沒有自由時間,反而會被
客訴,」黃信川說。
現在的台灣旅者,似乎更清楚自己想從旅程中獲得什麼,不再盲從,「每一個人
的『我』開始在旅行中出現,」葉怡蘭說。
負責東北亞線的雄獅旅遊總管理處協理兼發言人林承曄舉例,6月初,他帶團到
日本仙台打高爾夫球,本想好心安排團員們到必去的「仙台三景」參觀,沒想到
卻惹得他們不開心。
這群從沒到過仙台的團員們說,「我們只想換一個地方、心境打球,如果要看景
點,還不如多看一個球場。」除此之外,台灣旅人也不再奢望看盡全世界,反而
渴望造訪同樣的地方。
雄獅旅遊的調查顯示,約有四成都會人會舊地重遊。葉怡蘭說,每次造訪的體驗
不會一樣,再加上去了那個地方,並不代表真正去過,「我們在台灣住那麼久,
誰能說他完全瞭解台灣?」「台灣人這幾年在旅遊上的進步是,選地點比較世故,
看事物比較深刻,」作家舒國治觀察。
新旅遊更進化 住宿餐飲,是旅遊新風景
不同於西方國家的全民慢遊風,台灣剛萌芽的慢遊者,多為旅行經驗豐富的中產
及高薪階級,他們正以各種不同型態展現慢遊概念。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BMW」法國深度旅遊。
別懷疑,這可不是搭乘BMW名車遊法國,而是瘋馬旅行社專業經理、法國通曾一
純三年前的創意。
BMW式/公車+地鐵+步行
為了突破帶團遊法國的困境,她想出了帶團員搭公車(Bus)、地鐵(Metro),
再加步行(Walk)的創新方式,暢遊兩條巴黎文化路線,貼近當地人真正的生活。
沒想到,曾一純這個方案推出不到半個月就成團,之後更是團團爆滿。
BMW這種既環保,又悠閒的新興旅遊方式,慢慢地也變成台灣慢遊者的最高指導
原則,後來還衍生出各種不同「變形BMW」,例如像腳踏車(Bicycle)、摩托
車(Motocycle)等。而過去總是擔任旅遊配角的旅行元素,也成為主角。
舉例來說,過去供旅人歇息睡覺的旅館,已成為旅行目的地,像到杜拜住帆船飯店。或者原本載送客人,現
在也是旅遊重點,像是東方特快車、青藏鐵路、瑪麗皇后號郵輪等。
定點式/居住旅遊過當地生活
也有很多中產階級,選擇到國內低密度、慢速度的非觀光區進行慢遊。
悠活麗緻度假村董事長曾忠信就是看準定點慢遊趨勢,去年在離台北六個半小時
車程的偏僻小村落旭海,蓋了住一晚動輒上萬元的牡丹灣。
據說,一位科技業大老闆帶著孩子千里迢迢入住,尚未抵達時,已經安排好到海
生館、墾丁夜市……等景點。一到門口,大家全數投票通過不走了,
四天三夜的行程,就留在牡丹灣,騎車到海邊撿石頭,欣賞那一片連著海的旭海大草原,
亦或是清晨4點半看日出,再回到牡丹灣泡溫泉。
12年前回鄉在金瓜石經營「雲山水」民宿,也是台灣鄉村民宿發展協會理事長
的吳乾正觀察,以往的民宿客人白天老是跑得不見人影,現在卻會以民宿為中
心,在附近或乾脆待在民宿,恣意享受。「這一、兩年客人玩的速度愈來愈慢,
時間愈來愈長,」吳乾正說。
出遊時間加長不稀奇,有的台灣慢遊者更進一步住下來,擁有第二個家。
像是《東京生活遊戲中》作者Milly,連續前往日本超過25次後,為了能以東
京的心情看櫻花盛開,Milly住了下來,本來只住一年,櫻花開完,她又想再看
於是又住到第二年。甚至有旅行社推出在「家」旅遊,在峇里島租下一整
棟的villa,能讓客人短期住下來,不被打擾,配有司機、廚師、管家,
讓客人就如同置身於自己的豪宅。
主題式/跟專家出遊玩深度
被視為從深度旅遊過度到慢遊的主題旅遊,可說是台灣目前最紅的旅遊方式。
從三年前時報旅行社常務董事林婉美大膽提出的「玩家帶路」創意,找來資深國
際領隊,打出名人牌之後,這樣主題明確的旅行團,已經成為各大旅行社的必備
商品,甚至連學學文創旅行研究室都如法炮製,找來「行程導演」教消費者玩出
興味。
只要願意,可以跟美學大師蔣勳到歐洲,隨李清志飛到日本看安藤忠雄的建築,
跟胡天蘭到香江品美食,跟卡神到紐約幫王建民加油。
16年前就曾協助雲門舞集規劃峇里島文化之旅的比利觀察,「文化旅遊已經走
到顛峰,未來一、兩年,以生態為主題的旅遊將愈來愈受重視。」
很明顯地,旅遊是台灣社會的新明星產業。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1979年開放觀光後,從1980年約有48萬5000人次出
國,到去年的867萬人次,26年間增加了近20倍。
皇冠文化出版社總編輯盧春旭指出,現在台灣旅遊書市場,已邁入繽紛多彩的成
熟期。台灣雅虎奇摩關鍵字搜尋調查也顯示,前兩年高達六成都是與旅遊相關的字詞,
而三、兩好友坐下來,不是談美食,就是談旅遊。
新旅遊是心靈雞湯 過去是觀光,現在慢遊是觀己
旅遊需求之所以這麼大,導因於現代人面對現實挫折而產生的渴望。
在倫敦住了五年的旅遊美食作家韓良露分析,愈工業化的國家,愈需藉旅行來填
補心靈的空虛,像英國,就是旅行最盛行的國家,「當台灣有那麼多人嚮往旅行,
表示我們對生活不夠滿意。」
但是,偶爾的遁逃似乎不夠,現代人必須在旅途中面對自己,或是和當地進行對
話,才能開放身心靈,重新獲得新生,而慢遊就是唯一途徑。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指出,慢遊是一種相對於現實的快、不確定而產
生的反思,屬於安靜和內省的穩定性旅遊。
「慢遊之所以變得那麼重要,是因為我們現實生活愈來愈沒有緩慢的元素,才要
從旅行當中追求,」韓良露說。
但是慢遊到底該具備哪些元素呢?
慢遊不能趕,而是要讓心靜下來,感受到、看到、聞到及聽得到事物。
慢遊也不只是慢,而且要透過旅行來改造生命。作家王文華認為,慢遊並非單純
指速度快或慢,而是在旅途中,感受到多少的自己,「過去是觀光,慢遊是觀己,」
他貼切形容。對他而言,旅行是重新和自己連線的方式。
如果在旅途中,只收攬外界美景,卻無法和內在產生連線,根本不算旅行。
快,最大的缺點是,讓人變成機器,不再思考與感受,而慢遊就是藉由環境刺激
和緩慢步調,尋回一個人最基本、最可貴的思考和感受能力。
內心的里程數,你累積多遠?
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從年輕歲月起,就獨自一人旅行歐洲,他正是最會在慢遊旅
途中觀己的典範。安藤本來是位拳擊手,在1965年一次尋找科比意之旅,感受
到建築的魅力,從此立志做建築師。「多數人去歐洲,頂多拍拍建築和教堂,就
沒下文,但安藤拍的是他的內心,回來才決定改變人生,」王文華說。
正如同作家李欣頻所說,「內在走了多遠,才是旅行真正的里程數。」
劉維公期待,一旦愈來愈多人從事慢遊,台灣將邁入另一種生活風格的社會,「因
為他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戴著眼鏡、外表斯文,談起旅行卻眉飛色舞的《TVBS周刊》發行人兼總編輯邱
一新說,慢遊就是在尋找故事。 他記得,當他到南極參觀企鵝棲息地時,無意踢到一顆石子,滾到一隻企鵝旁邊, 企鵝不但沒受到驚嚇,還搖頭晃腦起來,隨行科學家笑著解釋說,企鵝在跟他示愛,他才知道,企鵝有啣石丟情人的習慣。又如,拜訪南極的中國長城科學研究站,科學家請他喝龍井茶時,告訴他,如果鑿100公尺深的冰取水,約是1000年前的冰雪,邱一新當時又驚又喜,因為他喝進口裡的,有可能是幾世紀前降下的冰雪。「如果我只是快速瀏覽過冰天雪地的南極,網路上到處都是,又何必跑那麼遠?」
邱一新生龍活虎地說著。
想心靈養生?就do nothing
慢遊的最高境界要屬「無所事事」。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最新出版的《旅行與人生
的奧義》就提及,旅行最美妙的,不在去什麼名勝古蹟,或訂很緊湊的計畫,反
而在於能有一段「漂泊的時間」,能隨心所欲到處走走,或花大半天無所事事地
發呆。不只他,嚴長壽和曾忠信同時間也提出「go there to do nothing」「do nothing」,
他們講的都是同一件事,也就是旅遊無所謂目的,隨性、不受約束,不用非做些
什麼不可。
「你去玩,為什麼要做很多事?做你自己就好,」曾忠信理所當然地說。
王文華將這種旅途中的無所事事,稱之為「心靈的禁食」。現代人注重養生,不太吃大魚大肉,但心靈卻仍充斥大魚大肉,比如野心、夢想、
煩躁亦或是愛情,如果在旅途中也能獲得心靈禁食,不也是一種改善自己的方式。
「有時候要得到成功和快樂,真的不在拚命做了什麼,而在於勇敢不做什麼。」
王文華在〈發呆亭〉一文這樣寫道。
要出發了嗎?選個主題就上路不同於壯遊是一輩子頂多一、二次的大旅行,純粹
為了體會、感受及更清楚看見自己的慢遊,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而且天天都可以慢遊。
邱一新建議,想要慢遊的人,不妨以美食主題入門,規劃一個尋找食材之旅,讓
自己逐漸產生緩慢的旅遊,例如找白松露,起碼就要耗費一整天,「在台灣,大
家對吃的東西,比較願意花時間慢下來等。」
他認為,人生要富貴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拚命賺錢,二是減少需求。慢遊亦是如
此,不要太貪心,每一次只到一個地方,做一件事,或根本不做事都好。
閱讀旅行,是慢遊具體實踐方式之一,閱讀產生思考,自然會反映在旅途上,不
會只有走馬看花,但是不要光看指南,那些四、五顆星的餐廳、旅館或景點,總
會讓人無法抗拒,徒增緊張困擾。不過,邱一新不鼓勵太年輕的人、或從來沒旅行過的人進行慢遊,因為他們的好奇心不可能剎那被滿足,還不如先以廣度為基礎,再做深度慢遊。
但如果旅行的心理年齡很早,旅行經驗很豐富,別再考慮了,就在夏天來一趟放
鬆身心靈的慢遊吧!
訂閱:
文章 (Atom)